李 东宁's profile

2019-2020 总结设计的成果

  













一年的时间,转眼已经接近尾声了,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疫情的影响,在感知上,这一年时光度过的用“飞快”来形容也不为过。虽然这一年疲惫,但也收获了很多,这一年,身边多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同事,也领悟了许多设计之外的成长。虽然依旧偶尔彷徨,但对于生活的斗志依旧常伴在左右。那么秉承着上一年的“传统”,我依然整理了这一年里,自己觉得还不错的设计。可能对于正在观看的你来说,这些只是一些想法不太成熟的画面,但在我自己看来,它们每一个都是一段记忆,记录着每个设计开始前的煎熬和迷茫,同时也记录着每一个作品诞生后的喜悦和乐趣。希望它能够起到对自己的一个督促吧,至少下一年的作品不要有退步就好。











时间真的很神奇,它虽然是无形的,但人们却能用日期和钟表去度量,它是有方向且不可逆转的线性流程。但有趣的是,我们常常会觉得每一年,每一天,甚至某个时刻都是在周而复始的循环着,看似绕了一圈,但又不是原来的轨迹。那么呆着这样的思考,我将日期的排布,在画面中以螺旋的造型进行编辑,而对我来说,每周末都是跳出轨迹之外的休息时间,所以我把它们从原有的轨迹分离了出来。在信息展现上,我也标记了国内的节假日,尽量去发挥它的功能性。

那么说道日历,如今我们能够接收到日期信息的渠道数不胜数,可能并没有谁会真的认真去看挂在墙上的日期了吧,但作为一个装饰物,或许它的价值会更大,所以我在主视觉上,绘制了一个更具象的手势,表现2021的概念。那么除了手势,我也加入了2021英文的书写格式以及盲文的点状图案,或许它们的存在并没有什么功能意义,但也为画面的形式感添加了一些作用在里面吧。
每一年甚至每一周的日期,虽然看上去差不多,但仔细观察,我们会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。每一周都对应着不同的日期数字,每个月的天数也在有节奏的变化着,每一年也会有平年闰年的区别。这些差异,让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,我想试着利用这些差异,让每一周都有属于它的具象面貌,而这些不同又造就了每个月的视觉印象。表现在宏观感受上,也就是一年四季的不同风貌了。在这样的画面中,我也加入了花瓶和“花朵骨架”的设定。即使我们不去看日期,当它出现在墙上时,或许也能表现出岁月静好的家居风景也说不定呢?

日期本身就是用来丈量时间的尺度,当我们去回顾一整年的时光,然后再试着去回忆某一天发生了什么事件时。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我们对于一年和一天的感知是完全不同的。带着“尺度变化”这个思路,我开始尝试了这个方案。字体选用了贝尔公司的通讯录字体,再功能需求上,是针对极小尺寸而特别优化设计的,而在我的画面里,我把它放到了很大的尺寸,这样的反差,会让原本熟悉的字看起来更陌生一些,也很符合尺度变化的概念。另外,我也考虑到了观看距离对一个画面的影响,我将所有日期都做了等距编排,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的阵列,就像一个分辨率很低的屏幕。当我们近距离去看它,就会觉得它只是个很抽象的图形。可一旦站的更远一些,其实我们就能隐约看见一个橙子,这也是我埋了一个谐音梗的关系。希望能够一整年都“心想事橙”吧。另外,为了贯彻尺度这个概念,在近距离观看时,除了日期之外,我也准备了一首和时间有关的诗句,讲的内容和我想表达的观点十分契合,相信即便挂在墙上一整年,这样的内容也会随着每天心境变化,从而解读出不一样的领悟吧。
在开始设计前,首先我会把它定位成是针对“14-16岁”这个区间的人群,所以我会觉得,如果是给他们看的内容,那么在整体感观上,就应该避免以成年人视角去做设计,就像衣服的穿搭一样,孩子的书也不应该看上去是晦涩的或者过于成熟的样貌。其次作为伴随学生一整个学期,并且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教材,它的视觉导视部分也应该是一个重点。虽然这只是虚拟案例,但在我的假设中,我也会希望同学能够再每次从书包里寻找书时,都能够更有辨识度的看到这本教材。设计封面时,我在想的是,它既然是阶段性的物理课程,那么就不应该用一个什么画面直接去诠释“物理”这个大概念。我希望能够从封面的部分,就能够传达出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,所以我将其中“力学”的各个章节中的概念,都采用图形的承载形式表现出来,之所以是抽象图形,也是希望能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,“物理”本身就是发现和研究我们这个世界的学科。通过这样的封面的设计,告诉学生,其实物理的学问,就在我们身边时刻发生着。
在目录的部分,我的设计重心首先会想去解决页面引导过程中的功能性问题。针对教科书的特殊使用场景,查找页面的行为,其实更多会出现在课堂中老师让同学们翻找页面,以及后续的复习过程中。
所以为了让目录页更加醒目和凸显,这里将其做了文字的“反白”处理,让内容能够更加的聚焦。另外,在页码的编排中,我也引入了“区间”的设计。这是因为在复习中,学生脑海中已经对内容的结构有了一个模糊的记忆,那么在这种情况下,区间的页码明显会更有效率。
在内页的编排上,我延续了整体的设计风格,并且重新构建了内容的呈现架构,其中的插图部分也重新绘制了一遍。我选择了浮力这个章节,各个标题的部分,都采用了吸引人的问题模式,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去勾起学生们的好奇心。
开篇加入的鲸鱼,告诉大家它能够漂浮在水中的秘密,随后的气球和潜艇,着是在讲述如何去控制悬浮的高度。如果你观察的足够仔细,可能你会发现,在阿基米德原理的部分,为了让同学们能更直观的理解这个公式,我特别把故事的内容和皇冠的实验做了具象化的结合。
当然我也继续在优化这本教材的导视功能,针对教科书这样的工具类书籍,对翻查页面的需求相对于其他书要更频繁,所以我将页面下方的页码设计的非常醒目,同时在左右页面的页码周围,也加入了不同层级的信息,从左手方向翻页,能够快速寻找章节的编号,从右手方向翻页,能够快速查询篇章的名字和小章节名。另外,内容中的不同模块,我也添加了圆形的色彩图标,这样从模糊识别的角度,也能更快的查询到想要看到的内容。同时我也直接将重点部分做了放大的处理,这样就节省了学生去寻找和绘制重点的步骤。那么以上就是我的方案了,试想一下,如果能够回到过去,你会想要我设计的这本教科书吗?







这张海报的设计初衷是公司的一次活动,主题是荷塘月色。从词汇含义来切入的话,最早可以追溯到朱自清的一篇散文,讲诉着作者当时身处的困境之中的徘徊已经对美好的向往。抛开这个框架,其实“荷塘月色”可以被理解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,它代表着每个人内心中的美好。但现实是,这种美好往往是被许许多多不美好所衬托出来的。而在这种环境中,莲花的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精神,就能很好的寄托人们心中的这种愿景。我提取了花瓣这个要素,作为莲花的构成图形,并通过颜色的区分,对比出这个极少数的“美好空间”,而凋零的黑色花瓣,也对应着,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的形象。在现实中,真正能做到不染又是多么难的事情呢,所以这也是为什么,不染两个字会内隐藏在花瓣背后的原因了。这或许是一种逃避,只有在夜深人静的小天地,自己才能感到一丝安心的状态,又或许,莲花是一个避风港,它承载着抵抗不美好的信念。
电影终归是与光影有关的艺术,右侧的两个圆形我将其添加光影效果,一条垂线连接两个圆心,衔接处的轮廓构成了无限的符号(∞),寓意着优秀作品的新老交替,生生不息。  胶片盘是旧时记录电影的主要载体,我想通过这个符号去连接属于每个观众心中的那个最佳电影。在版面的上方我通过圆形与矩形构成了一个代表28的图形。鸡头与背后隐约围绕出了一颗四角星,共同组成了版面中最醒目的主视觉,我将这个焦点安排在了近似黄金分割的位置。
所谓的逆转人生,在我的理解中“生活”就是周而复始的过程,我将Reverseal反转的字母绕成一个圈,通过错位在左边形成了另一个镜像。它们就像两个相互咬合的齿轮,当其中一个顺时针旋转,那么另外一个必定会产生逆时针的方向。阅读的轨迹跟随旋转而变化,最终看似回到了原点,但又完全不同。版面中所有元素都贯穿着“逆转”的概念,R的黑白两色也象征着电影中黑人与白人主角之间的微妙关系。




贫穷的旋涡
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一共调研了18个贫穷国家,举证了海量的穷人之所以是穷人的案例。比如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、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、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,却要自己花钱买药等等。目的是为了提出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扶贫方案。 根据以上的基础内容,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个主题呈现出来,从书中的案例来看,如果我们给吃不饱饭的人钱,他并不会去用来囤积干粮,让自己吃的更长时间。而是去买鸡鸭鱼肉,短暂享乐。这些“穷人”思维会把人们一步步的拉向贫穷的深渊。贫穷原因并不是懒惰,虽然很多人在努力挣脱,但贫困人群也面临着保险难、贷款难、做生意难等困境。 我通过“旋涡”的概念去体现贫穷导致的巨大吸力,“穷人”思维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可能让人们越陷越深。为了增强这种视觉表现,我通过将标题字逐一缩放,形成由近到远的纵深印象,随着文字一起卷入旋涡的彩色圆点,是那些勇于抗争,希望逃脱贫穷的人们。
阶梯 
这本书的主题是贫穷的本质,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,两位作者走访了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。他们试图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,提出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扶贫建议。扶贫援助的目的,在我看来应该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,对于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来说,他们与富人的世界之间,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落差。想要摆脱贫困,就一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这让我想到了阶梯的概念。这是穷人摆脱贫穷走向财富的必经之路,我最终决定选用这个概念去诠释“贫穷本质”这个主题。 通过对标题文字横排与竖排的组合,我搭建出了一个具有台阶印象的文本造型。但这样的版面明显还缺失一些引人关注的焦点,因此我决定选择一张和主题具有关联的图像。新的问题是,什么样的图像最能引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共鸣呢?带着这样的问题,我开始寻找起相应的资料。最终我挑选了画面中的这张照片,贫穷人家的小孩,手中捧着棒棒糖而如获至宝,不知道是在哭泣还是在微笑。这是对美好生活最原始的向往,令人感动。在版面编排上,我舍弃了所有多余的色彩,因为我认为贫穷的生活和多姿多彩完全不沾边,它应该是朴实无华的。在文本的编辑上,我也秉承着尽量减少装饰的原则,让文字以最淳朴的样貌呈现在人们眼前。
远方的哭泣
书中所指的贫穷,是生活在最底层的那10亿人,这个数量相当的庞大。贫穷的滋味相信只有亲生经历过才能真正体会到,那绝对是非常痛苦的感受。所以怎样从第一观感上体现出痛苦的印象,就成了这次封面设计的切入点。如果说我直接添加一张照片,也许它能体现出这种感觉,但它绝对不可能代表那10亿人群的现状。而且处理不好也容易落入俗套。所以我决定从标题本身入手,看文字能不能传达出它本身的含义。 如果我们把一个字看成是一张面孔的话,那么每个字都会有它独有的表情。而刚好“贫穷”两个字的撇捺笔画具有哭泣的属性,我用颜色把这部分强调出来,让悲伤的表情放大。所谓三人成众,我希望通过这三个重复的图形,去代表那些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人们。唤起人们的同理心,去援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。贫穷的本质,在我看来就是缺少成功的必备条件,就如同书中提到的教育资源、经商政策等等,我通过将标题切掉下半部分的手法,来体现这种贫穷的缺失。
拥挤的空间
设计师在开始设计之前,一定会避开那些其他人很容易想到的创意,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看起来更特别。而提起贫穷的本质这一主题,在我的印象里,那些贫困的人们,或许是被富人排挤、又或者是为了便于生存。它们会聚集在一起,形成贫民窟这类场所。这里拥挤、吵杂、令人窒息。我希望通过对文本的编排,去把这类情感表达出来,因此也就有了从功能去推敲形式的切入点。 首先,我将版面划分成了若干个区块,然后在其中填充文字信息。为了表现出拥挤的视觉感受,我取消了行距的设定,让文字聚集的更紧密一些,甚至某些文字会被挤到边界之外。可能有人会担心文字的阅读问题,行距在段落环境下是绝对不能取消行距的,但在少量标题环境下,由于母语的关联,以及对齐造成的轮廓边缘,都会暗示我们阅读的方向。同时为了保证层级的清晰,我也将文字的字号大小做了明确的区分处理。颜色除黑白灰以外,也克制的选择了三种有彩色,并且在面积上做出了强弱的区分。当你第一眼看向它,会首先被一个倾斜90度的“穷”字吸引,这也是我为了体现“穷困潦倒”而特别处理的一处细节。











记得有段时间疯狂迷恋刘晓翔老师的编排风格,于是就有了这一些借鉴明显的练习,不得不说,对于空间和文本的把控,真的是一门无比深奥学问呀!

  

2019-2020 总结设计的成果
Published:

2019-2020 总结设计的成果

Published: